《扮演者》

報導Cosplay新聞 介紹Cosplay文化

Thursday, June 23, 2005

裝扮研究的發展

──Cosplay相關學術論文回顧


撰文☉書包

據大塊出版社編輯李惠貞表示,Cosplay、同人誌在台灣仍屬「次文化中的次文化」,尚無學者以學術方式研究(聯合報報導)。那麼實際上在台灣,到底有沒有關於Cosplay與同人誌的學術論文呢?不能說完全沒有,但是數量上確實不多──一隻手就可以數完。而在這些研究同人文化的論文裡,多數是以同人誌研究為主,Cosplay並不是主要研究對象。

李姿瑤,《「動漫」御宅族的幻想世界-以台灣的同人創演活動為研究對象》(2003)

「同人創演」指的是「同人創作與扮演」。研究者從閱聽人創作的角度,將畫同人誌與Cosplay合稱為「創演行為」來研究,並不特別區分同人誌與Cosplay。重點在援引岡田斗司夫「御宅族」的概念,分析同人誌作家與角色扮演者的特質,研究探究「創演行為」背後的行動方式、符號意義、價值觀、世界觀等種種意含。

古孟釗,《漫畫同人誌在台灣的發展~休閒與文化產業的觀點》(2003)

本論文以同人誌販售會為主體,將焦點放在販售會這個經濟體系,分析其中的生產與消費關係,也整理了台灣同人誌活動的歷史。在本文150頁的篇幅中,Cosplay的部份佔一節(第四張第三節─漫畫同人誌世界的擴張.)15頁,將Cosplay附屬於同人誌之下,比較偏向從同人誌的角度來看Cosplay。

宋丁儀,《消費社會的閱聽人-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》(2001)

嚴格來說這並非針對同人文化的研究,但是在台灣,布袋戲也是同人誌與Cosplay的原始文本之一,因此裡面也提及了同人活動與Cosplay。Cosplay是布袋戲迷之間是組織交流活動,也是次文本的創造與生產,這點與漫畫迷並無二致。本論文將Cosplay不恰當的稱之為同人誌角色扮演是用語上的一點缺憾。

此外,只研究同人誌相關的主題的論文有林羿妏,《尋找藏寶圖中的秘密:漫畫同人誌創作者學校內外藝術學習歷程關連性之研究》(2002)與林怡璇,《漫畫同人誌成員之特質、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》(1997)。前者針以同人誌創作是為一種藝術創作為出發點,欲探究學校的藝術教育與同人創作之間的關連;後者針對同人活動參與的成員以問卷做量化研究。

在期刊論文方面,有陳箐繡(國立嘉義大學美術系暨土地視覺藝術研究所副教授)發表於《美育雙月刊》的〈與漫畫幻想精靈共舞:漫畫同人誌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〉。他以後現代與文化工業的角度來論述同人活動,並從Fiske的庶民文化理論切入,認為同人文化是一種以漫畫的符號系統為材料的「象徵性創作」,能在文化工業下成為主動意義的生產者,不至於成為「單面向的人」。

我們可以發現到一個現象,就是在研究同人文化的論文裡,Cosplay所佔的比例逐漸增加,顯示Cosplay漸漸受到重視,有與同人誌分庭亢禮的趨勢。一般而言,Cosplay與同人誌是共生並存的活動。一開始Cosplay活動依附同人誌販售會活動進行,但隨著Cosplay活動的擴張,Cosplay活動也漸有獨立於同人誌的活動與文化。因此繼介紹Cosplay的專書《COSPLAY.同人誌之祕密花園》出版後,我們也可以期待有針對Cosplay文化的學術研究誕生。

Saturday, June 04, 2005

被邊緣化的同人誌

──《COSPLAY.同人誌之祕密花園》書評


撰文☉書包


《COSPLAY.同人誌之祕密花園》是第一本介紹Cosplay與同人誌的書,由傻呼嚕同盟編輯,大塊文化出版。本書內容分為兩個部份,PART I是13位Cosplayer的訪談與Cosplay寫真,PART II收錄了28篇探討Cosplay與同人誌的文章。

主角是Cosplay

Cosplay的照片由四位專業攝影師拍攝,水準相當高。影像的內容除了有一般Cosplay的照片,展示Cosplay成果之外,還有許多照片是在拍攝準備的過程與道具的細節。也就是說,影像的觀點有凸顯Cosplay的實踐方式,而不只是結果,這對要讓人了解Cosplay相當有幫助。對各類Cosplay的選擇也沒有偏廢,ACG、OLG、布袋戲、視覺系,自創系的都有囊括。

訪談文字的內容大致上是Cosplayer參與Cosplay的源由,一些Cosplay的經驗,Cosplay對她/他的意義和對於活動的感想,篇幅都不小。PART II 的部份,文章的內容偏向於入門引導,概述簡介和一些歷史資料,而缺乏深度探討,尤其是與社會文化的關係,所有的文章都繞著同人圈內打轉。這可能是這本書的定位於向社會大眾介紹Cosplay,或是給新手的入門指引有關,但是沒有編輯的自序,這只是推測而已。

從介紹Cosplay的角度來看,這本書的對Cosplay的描述正確且無誤導事實。能有一本專門寫Cosplay(加上一點同人誌陪襯)的書出現在主流出版媒體,象徵著社會對Cosplay有一定的接受程度了,這是可喜的現象。但相對於對Cosplay的用心,花在同人誌的心思大概是零吧。一本同人誌的圖片或是同人畫家的訪談都沒有是怎麼回事?

這使得這本書的書名名不符實。在整本書232頁的頁數中,有120頁是Cosplay專區(PART I),卻沒有同人誌專區。只有在 PART II 才有部份文章討論到同人誌。在 PART II 的28篇文章中,有11篇綜合討論Cosplay與同人誌或是同人文化,有10篇以Cosplay為主,而以同人誌為主的文章只有7篇,同人誌在這本書中可以說是邊緣的位置。

偏見的再製

大眾並不是不知道什麼是Cosplay,而是以為那叫同人誌。以我個人的經驗,當我提到Cosplay時,大多數的人的反應都是「就是同人誌嘛,我知道。」好像Cosplay是外文,同人誌是其翻譯似的。為什麼會有Cosplay=同人誌的錯誤觀念?在PART II裡的文章寫得很明白:

如果試著以一般人的眼光來設想,進到一個名為「同人誌販售會」的會場中,看到許多衣裝打扮醒目的人在場中穿梭,會誤把cosplayer和「同人誌」做連結,因而產生「就是了」的思考連結,也就不難理解了。

然而,這本書卻複製了這個連結過程。我們想像一下,當一個對同人文化不了解的人在書店翻到這本書時,他會先看到書名是「Cosplay.同人誌」。翻開封面,接著他會看到120頁Cosplay的照片。這種安排,他看了後不會以為這些照片就是Cosplay,就是同人誌嗎?雖然裡面的文章有講Cosplay≠同人誌,但這本書的編排不但沒有達到這個效果,反而更加強了Cosplay=同人誌的刻板印象。

沒有介紹半本同人誌卻有同人誌之名,在這個Cosplay與同人誌混淆不清的環境裡,對Cosplay與同人誌都是有負面影響的。如果把「同人誌」從書名裡拿掉,並刪除少數專門介紹同人誌的文章,這本書將會是一本評價不錯的Cosplay專書。

Wednesday, June 01, 2005

COSPLAY之祕密照片

──《COSPLAY.同人誌之祕密PARTY》活動剪影


攝影☉總裁



「同人誌」三個字好大,可是一本同人誌都沒看到。


座談情形;銀幕上放的是關於Cosplay的紀錄片。


Tinie解釋關於Cosplay問題。


參與的Cosplayer與觀眾。


三藏介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。


Cosplayer們擺姿勢讓媒體拍照。

更多照片請看Coskuru相簿

只有COSPLAY的祕密PARTY

──《COSPLAY.同人誌之祕密花園》新書發表會採訪報導


撰文☉書包


一本同人誌都沒有

你知道第一本以Cosplay為主題的書《COSPLAY.同人誌之祕密花園》嗎?沒錯,我知道書名是寫「Cosplay.同人誌」,但是裡面篇幅Cosplay佔了絕大部份,說同人誌只是陪襯而已也不為過。這本書在書店現身不久後,大塊文化舉辦了新書發表會 ─ 「COSPLAY.同人誌之祕密PARTY」。新書發表會在5月29日星期日下午於誠品敦南1F舉辦,在會場的右上方有大銀幕撥放著世新大學的同學們所製作,關於Cosplay的紀錄片。雖然現場的環境並不適合觀賞影片,也沒有播出聲音,但是可以從影像和字幕觀察到,該紀錄片除了訪問了Cosplayer,還訪問到了Cosplayer的家人,影片對Cosplay的關注不僅止於會場活動而已。

這場新書發表會大塊文化邀請了Cosplay玩家和同人誌作家來與讀者面對面。與會來賓有曲家瑞(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所長)、BO2(資深插畫家、作家)、Nyssa(同人誌創作者)與十位Cosplayer ─ Tinie、小妖、秋水、掛日、三藏、Joya、月瞳、小愛。其中三藏與Tinie代表Cosplayer回答問題。三藏所扮演的角色來自霹靂布袋戲,而Tinei扮演的是自創角色,靈感來源來自愛麗斯夢遊仙境。其實Nyssa也是位Cosplayer,因此在人數上,Cosplayer對同人作家以11比1大獲全勝!而應該是主角之一的同人誌,很可憐的一本都沒有出場。

Cosplay Q&A

在介紹完來賓後,首先由區家瑞教授與Cosplayer發問交流,再由BO2與同人誌創作者交換意見。因為區家瑞教授看到許多Cosplay的照片拍得相當出色,因此發問:「Cosplay是不是需要專屬攝影師?」三藏表示,Cosplay是個興趣,有的人對製作衣服很有研究,有的人很會畫圖,有的人對攝影很厲害。因為興趣相同,就會結合在一起活動。有沒有攝影師,是不是專屬,專不專業是其次。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玩得愉快,拍得很有興致,有好照片與大家分享。

至於回家後,卸下Cosplay服裝後會不會覺得空虛?Tinie說,因為現在網路很發達,Cosplayer都有一個星光相簿,也很喜歡星光相簿,因為星光相簿可以相互連結,認識許多朋友。有的攝影師也會給名片,上面有網址回家後可以去抓照片。因為星光相簿是個可以認識朋友的地方,例如這次在會場遇到扮演相同作品的角色的人,就可以在星光上互約下次以起出角色,因此回家後的的生活也不寂寞。

區家瑞教授也對Cosplayer身上的服飾感到好奇,她問說:「Cosplay一定要從頭到尾自己製作嗎?」 對於這個問題,三藏表示,既然喜歡一個角色,就會對角色的設定,從服裝,到道具深入研究。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有一雙巧手可以自己完成整套服飾,因此難免要藉助專業的商家。但是從一些小道具下手,加進自己的巧思,這些都是可以自己做的。在過程中的收集資料,對小地方的用心可以讓角色貼近自己。因此Cosplay不是穿得光鮮亮麗而已,也不是花錢就能解決的。

我們可以發現區家瑞教授的確是有備而來,跳過了「什麼是Cosplay?」這種入門問題,問到了Cosplay如何實踐,甚至於Cosplayer的生活方式。Cosplay需不需要專屬攝影師這個問題也顯示她觀察到Cosplay似乎是個以生產照片為目的的活動。

彷彿插花的同人誌

在與Cosplayer的對話之後,接下來是與同人作家的對話,但是話題仍然離不開Cosplay。第一個問題就是「Cosplay與同人誌有何不同,為什麼一起舉辦?」Nyssa說,同人誌和Cosplay是本質相同,表現不同的活動。它們都是同樣是因為喜歡動漫畫,為了表現對角色的熱愛而發,但是從製作到發表,兩者都很不一樣。在談完同人誌與職業插畫之間的不同與相同後,話題又回到Cosplay。

為攝影服務的扮演空間

對於Cosplay所在的空間,區家瑞教授發表她對Cosplay的看法。她發現到,Cosplayer似乎很喜歡台大校園,因為她看到很多照片是在台大拍的,她也認為「背景對Cosplay很重要」,因為不搭的背景實在很奇怪。Nyssa解釋說,因為台大裡有各式各樣的場景。有古典,有現代,有西洋,能讓各種角色當背景,因此相當受歡迎。對於這個議題,三藏認為適合的背景能在拍照時為照片加分。他說,場景到處都有,取景不一定要到著名景點。只要用心尋找適合角色的景,就能形成一幅相當美的畫面。而且也不限於室外,室內的景他也會嘗試。

很明顯的,區家瑞教授是以照片的角度來看待Cosplay,才會覺得背景很重要。攝影是Cosplay一項很重要的實踐方式,許多人也透過照片來了解Cosplay。而Cosplayer也是在為了拍出好照片才會尋找適合的背景。但若是以聚會、認識朋友為主要目的的會場,背景美不美就不是重點了。對Cosplay還有很多面向可以切入討論,而不只是攝影。

沒有圈外人的問答

對話時間結束後,主持人簡單的介紹與訪問現場的Cosplayer,請各個Cosplayer介紹自己,與她/他所扮演的角色,以及為什麼她/他喜歡這個角色,也可以對Cosplayer提出問題。其中小愛扮演哈博克少尉(鋼之鍊金術士)的理由「萬年徵女友」真是一絕。在介紹第一組的Tinie、小妖時,Nyssa提出她對自創Cosplay的疑問。自創Cosplay在Cos圈內一直是個爭議的話題,這可以是一個很精彩的對話,可惜卻草草結束。

在十位Cosplayer的介紹與拍照結束後,最後是現場觀眾發問的時間。由Tinie和翠雪兔兔回答完Cosplay圈內人不知道要算是踢館還是捧場的問題後,新書發表會圓滿結束。Nyssa提到她在玩Cosplay時,Cosplay經常被誤解。上電視,又更被誤解,因此陷入越來越封閉的狀態,連自己有Cosplay都不大敢給人知道。但從發問時間時發問的人都是圈內人的狀況看來,要打開這個死結還有待努力。

Cosplay變成同人誌的代言人

這場新書發表會有讓社會大眾了解什麼是Cosplay,什麼是同人誌嗎?「同人誌走秀 遊戲主角真實呈現」這是民視新聞報導此次活動時用的標題,Cosplay又再次為同人誌代言。Cosplay=同人誌的錯誤認知不會憑空出現,這是因為以同人誌為名的活動中,以Cosplay最為顯眼的緣故。而這場新書發表會中,請來10位Cosplayer,難道連10本同人誌那不出來嗎?沒有同人誌卻掛著「Cosplay.同人誌」之名,這場新書發表會,乃至於書本身的內容又再次複製了Cosplay=同人誌的錯誤觀念。或許有更多人接觸到Cosplay,但是這本書也誤導了更多人吧。

《扮演者》發刊詞

Coskuru成立於2003年2月,由一群熱愛ACG跟攝影的朋友合作成立。我們希望藉由這個網站,為辛苦的Cosplayer留下身影,也將Cosplay的快樂分享給更多人。

兩年來我們默默耕耘,記錄了一百五十餘場的活動,留下數萬張的影像。但是,兩年下來,大環境有了極大的變化。由於數位相機與網路相簿的普及,拍攝Cosplay的攝影者數量大增,並在網路上製造無數的相簿,散佈無數的相片,使得專門的Cosplay攝影網站不再是照片的重要來源。凝視Cosplay的眼光,變得複雜且不單純。

由於Cosplay的外型顯眼,引人注目,屢屢成為媒體的焦點。但是媒體在報導之前常常已經戴了有色的眼鏡,因此寫出來的報導不斷複製著社會的偏見,將Cosplay稱為「同人誌」的情形至今仍屢見不鮮。也有許多不了解Cosplay的攝影者用奇觀,獵妹的角度來拍攝Cosplay。那種照片更加強了外界對Cosplay的刻板印象,繁殖更多觀念偏差的攝影者。

只拍照的話,是沒辦法有任何積極的作為的。與其祈求媒體正確報導,不如成為媒體為自己發聲!因此Coskuru為了精益求精,為Cosplay社群做出貢獻,開始經營屬於Cosplay的線上報導網誌─《扮演者》。《扮演者》將報導最新的Cosplay新聞,介紹當今的Cosplay文化,對Cosplay進行更深入的討論。我們希望能略盡綿力,對Cosplay文化有正面的影響。